在天湖桥北岸,有一所成立多时的幼儿园——抚顺市顺城区道尔顿国际幼儿园。作为2017年顺城区的重点招商项目,这所幼儿园建成后,以其创新的幼教理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日前,记者对道尔顿(北京)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海勇进行了采访。郑海勇告诉记者,他希望凭借自己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为家乡的幼教事业发展出一份力。
从事教育多年
郑海勇无论漂泊到哪里,始终不会忘记自己来自抚顺清原满族自治县。在他乡漂泊的日子里,他经常和朋友提起家乡抚顺。郑海勇说,高中时期,受从教多年的父亲影响,他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用自己所学,教书育人。19岁那年他被保送到抚顺师专。毕业后,郑海勇来到抚顺市第九中学,如愿成为了一名生物教师。由于工作勤奋,入职不久成为该校的团委书记。每天他都和学生在一起,除了教书,课余时间他还会跟学生们进行交流。所以,很快他就能叫出全校几百名学生的名字。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第一年的期末考试中,他所任教的学科在新抚区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
入职3年后,郑海勇被调入抚顺市三十二中学,任教学主任、教学校长。任职期间,郑海勇没有安于现状,利用工作之余,刻苦学习,专研业务,成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随着视野的拓展,他被外面的世界深深吸引。“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更好的教育是什么样子,其他地方的学校是什么样?”郑海勇说,2001年,31岁的他得知北大附中面向全国招聘,决定试一试。由于业务基础扎实,具有多年的从教经验,郑海勇从全国数百位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录用。他被分配到深圳筹建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2003年起,他陆续走遍了珠三角地区的诸多学校,又和同事一起组织筹备了北大附中广州分校。
开拓视野积累经验
在北京、深圳、广州的打拼过程中,不但让郑海勇开拓了视野,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积累了专业知识。2006年,郑海勇就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教师培训部主任,他开始接触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和教师,通过共同学习,他的教育视角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有了转变。
2006年至2014年期间,尽管工作十分忙碌,郑海勇还会时常回到家乡抚顺。只要回家,他就会到我市各所学校,看学校的变化。“有一次我回到抚顺,看到校园里铺上了塑胶跑道,硬件设施也在逐渐改善,让我看到了家乡教育的变化。”郑海勇说,那个时候,他非常自豪。同时,也萌生了为家乡教育出力的想法。
2014年,郑海勇到美国教育考察学习期间,应美国纽约道尔顿学校邀请,前往考察学习。郑海勇说,本来“道尔顿制”是《教育学》上的专有名词,从前没有过多思考。经过考察、学习,深深被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模式所震撼。“他们的学生混龄学习,课堂上,老师更多是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资源的协调者,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后,学生们就进入自主学习模式。当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后,老师会对他们进行辅导,之后再进行考核和评定。”郑海勇说,这种教学模式是他在过去的教学中没有遇到的。这些学生掌握了学习的自主权后,反而热情高涨。郑海勇说,2014年在赴欧洲国际道尔顿协会学习考察了10余所道尔顿学校后,他选择了和国际道尔顿协会合作,将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入中国,并先后在深圳和温州等地创立了道尔顿学校。在温州建立了容纳1000多名学生的小学,在深圳建立了容纳千余名学生的中、小学。
回乡办学发展幼教事业
尽管已经创办了两所学校,但在外漂泊了多年的郑海勇心里却没有归属感。“那终究不是我的家,我想回家,因为家乡抚顺有我熟悉的一切。”郑海勇越来越想念他的家乡,同时,也想把这种教育模式和理念带回家乡,并将抚顺市顺城区道尔顿国际幼儿园项目落户顺城区。
建成后的道尔顿国际幼儿园坐落于城东马德里皇家水岸小区,建筑面积约2700平方米。该幼儿园计划容纳200余人,实施小班化教学,计划分为12个班级。
从项目选址到装修,再到项目的建成仅用了半年时间。郑海勇说,顺城区政府及相关部门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服务,使道尔顿国际幼儿园筹建顺利进行。他会尽自己全部的努力,将这所幼儿园办好,回报家乡人民。(记者 盖小雷)
文章来源于《抚顺晚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