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就是山上的野果子吗?送我都不要,你敢种我就敢拔!”7年前,返乡创业的聂德友决定在村里搞刺梨产业,村民黎小宇第一个向聂德友表示反对。
贫在乡野,长沙瞄准“精”,全力破解“插花贫”,绘就“致富图”;困在闹市,长沙对准“特”,挨家挨户上门帮扶,送去“星城暖”;穷在边陲,长沙瞅准“造”,26年不断输血造血,让500公里外的“穷亲戚”摘掉了“穷帽子”。
云南省镇雄县鲁家院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宝涛服装”扶贫车间里,缝纫机、激光切割机、绣花机咔咔作响,工人们有序忙碌着。港商苏礼宏拿着崭新的唐装说:“我们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
40岁的同德村村民丁成军家门口,玉米秸秆打成的草垛垒了四五米高,这是他家牛圈里10头牛的过冬草料。仅靠养牛,他家每年便有两三万元收入,天暖时,丁成军还会不定期地外出打工。由于增收门路多,这家人的生活越过越好。
自从家里新装了暖气片,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申中乡前沟村村民王录巡山归家后,都要看看锅炉水泵控温器上的数字。住惯了“冰窝子”,现在的生活是他之前不敢想的。2017年,通过发展当归种植产业,贫困户王录脱了贫。
85岁的彝族老农罗家政平日喜欢坐在家门口画画,用水彩笔画村庄、花草、大山、飞鸟、人物……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搬迁安置房,院子里满眼是瓜果蔬菜,老人有了闲情逸致。
“自从去年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以来,群众投工投劳扮靓乡村环境的热情空前高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湾滩河镇园区村党支部书记刘志国说,园区村毛栗寨几乎家家有大学生考出去,可过去没哪个愿意为寨子发展支招出力,这次文明实践活动把他们也发动起来,有的捐资,有的帮着画墙绘。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长江上游,是四川省三大重点林区之一,也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当地通过建立“生态工程、生态就业、生态产业、生态补偿”“四位一体”的扶贫模式,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其中,以核桃树、花椒树、华山松为代表的“三棵树”形成规模优势,生态脱贫成效日显。
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煤炭资源丰富,到2016年时煤炭产业在全县工业经济总量中还占一半左右。平定县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为突破口,走上转型发展之路。
“原先,这里荒地连着臭水沟,现在可清爽了!”每天晚饭后,只要有时间,住在武汉市钢都社区的市民夏飞爱去附近的一处绿地走走。这块狭长的绿地紧贴公路而建,景观廊桥、健身器械、露天长椅等公共设施错落分布,前来散步、锻炼的市民络绎不绝。
近年来,新宾满族自治县红庙子乡西岔村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抓手,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西岔村基本建设成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社会稳定、文化繁荣、产业兴盛、村民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如今,走进顺城区会元乡兴安村,满眼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党群活动室内人头攒动,暖意融融;野猪养殖棚内养殖工人也是忙碌异常;虽然时值冬季,但是各合作社的社员们可没闲着,他们正在研究明年的种植计划……看到这些,谁能想到,十年前的兴安村,是个负债百万,村容破旧,村民靠种地打工维持生计的落后村。
来到顺城区河北乡四家子锡伯族村,锡伯族文化广场和锡伯族文化长廊是必须打卡的“景点”,广场上矗立着锡伯族图腾雕像,四周的廊柱上用锡伯族文字篆刻着村史,而绵延了近200米的文化长廊则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了锡伯族的文化和历史。四家子锡伯族村是我市唯一的锡伯族村,2011年,四家子村成为我市锡伯族特色村寨建设试点村。近年来,四家子锡伯族村通过发展特色村落,打造特色品牌,走出了一条致富奔小康的特色之路。
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地处浙西南山区,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近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景宁干群“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奋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决胜全面小康道路上不断取得新成就。